“月攘一鸡”戒

发布者:纪委发布时间:2025-04-18

   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中,孟子讲了一个令人回味的寓言故事——

 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。或告之曰:“是非君子之道。”曰:“请损之,月攘一鸡,以待来年然后已。”

  有一个人每日偷窃邻居的鸡,有人告知他这不是君子应做的事。偷鸡的人说:“那我就减少些吧,每月偷一只鸡,待到明年便不再偷了。”孟子对此人的评价是,如果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对,就应该立刻停止,怎么能等到明年。

  孟子引出“月攘一鸡”的寓言,是用来回应宋国大夫戴盈之的观点。孟子主张田赋恢复“什一税”,即抽取土地收成的十分之一缴纳国家,并废除“关市之征”,减轻百姓负担,行仁政。戴盈之虽然赞同孟子的观点,但表示今年肯定是办不到这点,等明年再说吧。孟子听了他的回答,便知戴盈之只是口头说说,并不打算真的执行他的建议。

  清代魏源有一组诗《读书吟示儿耆》,其中一首写道:“月攘一鸡待来年,年复一年头雪白。得掷且掷即今日,人生百岁驹过隙。”人生短暂,如白驹过隙,光阴不等人,对待错误要今日改、马上办,而不能像“月攘一鸡”一样避重就轻、延续错误。

  生活中,“月一鸡”的行为并不少见。有人嚷着戒酒、戒烟,起誓时信心满满,每天少喝一口,每天少抽一根,慢慢就戒了,但最后成功的有多少呢?明知不对,却又不下定决心彻底改正,以减少数量、拉长时间继续“从前的故事”,实际上是坚持错误、以拖代改的自欺欺人,最终只能是误事害己。

  “月一鸡”与“朝过夕改”有着本质区别,前者是知错而虚改,后者是知错而真改。

  西晋时的周处虽力大善骑射,但性格粗暴,乡亲们把他和“南山猛虎”“长桥下蛟”并称为“三害”。有人劝说周处把猛虎、蛟龙除掉,希望三害少两害。于是,周处入山射虎、下水搏蛟。三天三夜过去了,乡亲们见周处还没回来,以为他死了,都感到高兴。但周处并没有死,他听闻乡亲们误以为他死了而庆贺,才知他被人痛恨如此,意欲改过自新,却又顾虑“年已蹉跎”。

  他离开家乡,去找名士陆机求教。陆机不在家,他的弟弟陆云接待了周处,勉励周处:“古人贵朝闻夕改,君前途尚可,且患志之不立,何忧名之不彰!”周处于是痛改前非,成为了一个有才有义、屡建奇功的名将。古人云:“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人人都会犯错误,只要知错即改,就是值得肯定的。

  《史记·田儋列传》说:“蝮螫手则斩手,螫足则斩足。何者?为害于身也。”这句话强调的是,危害来临的紧要关头,必须要有当机立断、敢于割舍的勇气。人生其实是一个“断舍离”的过程,需要把“不必需、不合适、不舒适”的东西果断舍弃,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,哪怕会有损失和阵痛。尤其面对自己的贪欲时,绝不能如“月一鸡”般优柔寡断、拖泥带水,如此只会让自己在违纪违法的泥淖中越陷越深,应有猛药去疴的决心,有刮骨疗毒的勇气,才能重塑自己,走向凤凰涅槃的新生。

  千年时光流转,“月一鸡”的典故依然如明镜高悬,映照出人性中自我麻痹的痼疾。党员干部要将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,既讲究循序渐进,也要有雷厉风行的魄力,何时患何时急,其实不难选择。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