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生可畏 | 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

发布者:纪委发布时间:2025-03-11

【说古道今】

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曰:‘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’”朱熹《论语集注》:“孔子言,后生年富力强,足以积学而有待,其势可畏,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;然或不能自勉,至于老而无闻,则不足畏矣。言此以警人,使及时免学也。曾子曰:‘五十而不以善闻,则不闻矣。’盖述此意。尹氏(尹焞)曰:‘少而不勉,老而无闻,则亦已矣。自少而进者,安知其不至于极乎!是可畏也。’”杨伯峻先生将孔子的这句话译为:“年少的人是可怕的,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?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,也就不值得惧怕了。”

孔子的意思是,“后生”之所以“可畏”,不是因为他们当下有什么特殊本领和异常功能,而是因为他们潜力巨大,前途无量。《战国策•秦策五》有“项橐(xiàng tuó)生七岁而为孔子师”之语,人们甚至还为此演绎了《孔子项橐相问书》,孔子问了项橐许多个类于“脑筋急转弯”的问题,项橐都能对答如流,孔子大为感叹,遂拜为师。孔子心里可能是这样想的:小小年纪如此了得,长大成人那还得了。

李白年轻的时候,游访渝州时曾慕名谒见李邕,因为不拘俗礼,纵谈王霸,李邕对此心生不满。所以,临别时,李白写了一首诗《上李邕》,以示回敬,其中说“宣父犹能畏后生,丈夫未可轻年少”。“宣父”指孔子,“丈夫”指李邕,意思是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呢,你李邕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,足见年轻李白之自信。

后世则以“后生可畏”为典,意指年轻人势必超过前辈,令人敬畏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后生可畏,来者难诬,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。”  

毛泽东同志对青年人说过:“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。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,正在兴旺时期,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。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。”但是,成长的过程,不会一马平川,也不会一帆风顺,年轻人当披荆斩棘,勇往直前。

来源:甘肃纪检监察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