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说一个人德高望重,指的是这个人的品德高尚,声望很高。但从“德”字的构形来看,似乎其本义与品德之间有一段认知的距离。
“德”字甲骨文字形写作 、 ,为会意字,从彳,从直。直从一目,目上有一丨为标示。本义与在道路上行走有关,指行路要正,目视前方。从甲骨文写法看,“德”字的意义重在表示行为,故有“循行察看”之意。“直”的甲骨文字形写作,表示直视,“德”只是在“直”旁边加上表示道路的“彳”旁,意思是行走于路上,目光要直视前方,不能旁视。“直”与“德”在甲骨文中同为一字,后来分化为两个字。
“德”到金文写法出现“心”,即 、 ,将人的行为与心中的认同感联系起来。《周易·卦辞》中说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这里的“德”指内在的美德,体现在“德”的思维之美在造字取象环节显露无遗:人的内在品质要有贤德,一定会在外在的行为举止上有所体现。品行端正之人,走路一定是大大方方的,与人相遇交流是目不斜视的。我们常说一个人如果跟人交谈时,目光游移不正,心中必然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眼神清澈之人,必然一心真诚。“德”造字时充分抓取几个意象,“彳”表示道路,“目”上加指事符号表示目光直视前方,“心”相通过目光外显,这是汉字“德”在造字取象中凝聚的表意魅力。
中华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,对“德”的要求从未放低标准,自古讲究天人合一,道法自然,追求人的内在修为。《论语》中也多处出现“德”的句子,如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!”
古今中外,人类对“德”有一些共同的认识,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,认为“德”是要人不断修炼内在品质,西方受宗教影响,认为“德”是可以培养和训练养成的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劳、善良、智慧和勇敢,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四种美德是谨慎、公正、坚忍和节制。不难看出,“德”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有重要位置。
随便翻看历史,便能找到“德”的足迹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主要人物,耳熟能详的人名字中都不约而同有个“德”:曹操,字孟德;刘备,字玄德;张飞,字益德;杨修,字德祖。再看李白《相和歌辞·君道曲》中的千古名句:“土扶可成墙,积德为厚地”,说的是,泥土积累多了可以筑成城墙,美德积累多了,安身立命的基础就深厚了。
有个成语叫“德高望重”,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。正如西汉文学家扬雄在《法言》中曾说的“年弥高而德弥劭”,即“年高德劭”,与“齿德俱尊”一词都说的是年纪大、品德好,表达的是同样的希冀:人在成长路上,“德”是一条正道,人们时刻不能忘记品德建设,唯有如此,到老时就因“德”而获得更大的尊重。
直到今天,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,“德”仍然放在首位,要做好事情,先要做人。在很多单位年终的考核中,都是从“德、能、勤、绩、廉”五方面对个人进行考核的。一位从事艺术工作的人,要是获得“德艺双馨”的嘉誉,就相当于得到此生的最高荣誉了。(作者胡文华 单位: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)